一是保障体育运动时间。优化课程设置,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体育课,确保小学1-2年级每周不少于4节体育课,3-6年级和初中每周不少于3节体育课,高中每周不少于2节体育课。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活动,增设体育类课后服务社团,鼓励学生走出教室,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二是丰富体育活动形式。学校定期举办运动会、体育节等活动,开展足球、篮球、排球、田径、跳绳等各类体育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组织校际、区级体育比赛和阳光大课间展示,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体质健康监测。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体质健康监测,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视力、50米跑等项目,将体质健康测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
四是注重家校协同联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健康教育课,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学生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鼓励学校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布置个性化的家庭作业,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微信群等渠道,向家长宣传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鼓励家长陪伴孩子进行体育锻炼,营造良好的家校育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