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投体育 ,一家名为瑞沃新材料的创新型企业用自主研发的高导智能铁水沟结构让传统钢铁厂的高炉铁水沟有了“智慧大脑”这项将传热学、材料学、AI智能交叉融合创新的黑科技不仅把高炉铁水沟使用寿命延长一倍更让每座高炉每年减少碳排放相当于种植5000棵树
近日,记者走进这家被央视报道的“一带一路先行者”,探秘他们如何用新质生产力为千年冶铁术注入智能基因。
“钢铁血管”的革新者
走进瑞沃的展厅,一组对比数据令人震撼:传统高炉铁水沟平均寿命60天,而他们的“高导智能铁水沟结构”将这个数字改写为135天。这项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技术,如同给高炉铁水沟装上了“智能心脏监护仪”。据了解,铁水沟是高炉炼铁的重要设施,在工作时要承受高压高温和化学侵蚀,导致寿命较短、维修频繁。“过去,工人要弯着腰、拿着钢钎子,去检查承载着1450度铁水的铁水沟,凭经验去判断沟壁厚度、还能用多少天、该不该维修,这种钢厂里最危险的巡检岗位亟待消失,必须让铁水沟实现智能监控!”郑州瑞沃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耐火材料工作已三十年的丁丰收下定决心:“创新驱动高温工业碳中和,使命必达!”他和企业研发团队日夜奋战,开展国内外实践,与北京科技大学进行深度合作,历经五年的专项技术攻关、四年工业试用,成功研发出了高导智能铁水沟技术,如今的钢壳温度不超过200度,使智能监控传感器具备了安装条件,摆脱了人工凭经验巡检不安全、不科学的落后局面。“现在通过传感器就能实时掌握材料损耗。”丁丰收指着三维模型解释说,这项突破不仅使材料寿命提升一倍,提高了高炉利用效率,更让单座高炉年减少碳排放800吨。目前,该技术已在央企河钢集团及河北大型主流钢铁企业应用,累计节约耐火材料超2万吨。
“一带一路”上的“技术先锋”
在越南的一家千万吨级钢企,印有“REWELL”标识的浇注料正被注入新建的2500立方米高炉。自2013年设立越南服务基地以来,瑞沃的技术团队已帮助东南亚多家钢企,将铁水罐、铁水沟等液态高温金属容器使用效提升10倍。“高导智能铁水沟结构,用数据模型预测材料寿命,彻底改变了传统经验式维护。”印尼钢厂工程师感慨道。这种“技术+服务”的出海模式独具匠心。不同于单纯的产品出口,瑞沃派驻工程师常驻海外,根据当地客户的冶炼工艺定制解决方案。印尼一家钢厂采用其整体承包方案后,大幅提升了高温窑炉利用效率,每年增收超300万美元。这种深度赋能,让瑞沃在“一带一路”部分钢企连续十余年拿下65%的耐材市场份额。
实验室里的“碳中和”攻坚战
在企业的CNAS认证实验室,博士团队正在攻关新一代高导热耐火材料。扫描电镜显示的新型微孔结构,能使材料导热系数提升20%。“我们正在试验用德国添加剂提升产品抗氧化性能,可减少30%的铝矾土原料消耗。”技术部经理晁尚奎介绍说,企业一直运用新技术、新方案,研究如何减少耐火材料的消耗、减少固废及碳排放,以数字技术赋能实现高温工业与环境共生。
这种创新基因深植企业血脉。企业每年将营收的8%投入研发,构建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12位博士顾问团队、30项授权专利、与北科大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其开发的智能监控系统已迭代至4.0版本,能够以三维图像实时监控产品运行并以AI运算预测材料体寿命。
新质生产力锻造“绿色钢铁”
在第十五届全国耐火材料青年学术报告会上,瑞沃发布的《耐火材料行业碳中和路径白皮书》引发热议。报告提出“材料革命+数字赋能”双轮驱动战略,主张通过材料基因组工程加速研发,结合工业互联网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这种前瞻视野,使其成为行业标准制定的重要参与者。
正如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的评价:“瑞沃把实验室的‘盆景’变成了行业里的‘风景’,证明传统产业升级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用新质生产力唤醒沉睡的工业基因。”
“我所理解的新质生产力,取决于3个特征、3个要素、2个摆脱,展开来讲就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摆脱传统生产力生发展路径。我制定了一张新质生产力逻辑关系图,就是要在行业内传递瑞沃绿色低碳智能化可持续的新质发展理念。”丁丰收透露,企业正在努力构建碳足迹追溯系统,未来每条铁水沟都能生成专属“绿色身份证”。这种变革背后,是90后占比58%的年轻团队带来的创新活力——他们开发的AR远程运维系统,能让专家通过智能眼镜指导海外客户检修。
从上街出发,瑞沃的绿色技术版图正在扩展。在加蓬锰铁合金基地,其研发的复合炉衬技术使用寿命倍增;在南方一家钢企,瑞沃固废再生利用技术每年服务数百万吨钢液流控。这家坚持“硬科技”路线的企业,用16年时间证明:在重工业领域,中国创新同样可以领跑世界。
站在摆满专利证书的文化墙前,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全球客户的节能数据:累计减少碳排放23万吨,相当于种植127万棵树木。这或许就是新时代中国智造的最佳注脚——用科技的温度,重塑工业的文明底色。